刘伯、小参、钱伯、守福哥这几个人,大哥加上小弟,都是她选出来的管理阶层,她相信以自己带人的手段,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。
在王家又寒暄了一阵,王若善夫妻收拾了一番,便赶着牛车回去了。
在到东山村村口时,看见钱德跟钱守福父子俩正领着,一行三十多辆牛车拉着青砖石材,往村西刘家那面去。
反正也是要还牛车的,索性夫妻俩也一同去了刘家,村里头好多年,都没见过这阵仗了,都跟来瞧瞧热闹。
钱德召集了一大群平时热心肠的汉子哦,上前帮着卸车,连张瑾城也一同上去将青砖石材搬到已经挖好的那片荒地。
三四十个汉子,愣是累的满头大汗,忙活了得有一个多时辰,才把三十多车卸干净,王若善看着,心里也不禁感慨,其实村里的民风,大多还是很淳朴的。
钱德将张家要盖作坊用人的事情,大致的跟村民们说了一遍。
大家伙起先还不信,但一看着那三十多车的青砖石材,再加上村长的话,不会唬人,一个个都争先恐后的,能搭把手就给搭把手。
因为王若善要忙着发酵酱油的事情,所以建房工匠在的这施工期间,几乎都是杏花在做大锅饭,好在她十分舍得花钱,每顿饭都是荤腥比素菜多。
工匠们见这工钱不比县上少,吃的油水,却比县上还要好,一个个干活也有劲儿,心里头舒坦,不会做什么偷懒耍滑的事儿,对得起自个儿的名声,更对得起雇他们干活的主家。王若善心疼杏花一个人做三十多人的大锅饭,还没等做出什么行动,苗氏倒先找了几个平时跟她处的关系好的婆子,帮着杏花分担一下。
当然,也不是平白无故让人家帮忙的,王若善对于好相处的人,愿意真心帮自个儿家的,也是挺敞亮的,给每个来帮忙的婆子,都拿了五文的帮工钱。
婆子们却说啥都不肯要,其实不是嫌少,而是太多了,毕竟做饭不是啥累活,只是搭把手而已,况且五文钱都够买半斤粗米了。
王若善最后实在没办法了,便让她们每个人盛回去了两碗菜,装了五个白面馒头,县上一个白面馒头都要一文钱一个。
张家做的白面馒头,比县上卖的还要大上一圈,而且还特别香,一锅菜里都要放上二三斤的肉,每夹上一筷子,都少不了带出一点肥瘦相间的猪五花。
看着都要流口水了,乘上一碗,肯定是满满的肉片,还有那红烧猪蹄,看着都喜人,晶莹剔透的,满满登登,算下来,这么些东西,远远超过了五文钱了。
几个婆子自然也算得清楚这笔账,自个儿跟着吃了一顿油水这么足的饭菜,哪里还能在要捧着端回家?
王若善这人就是你对我敬一尺,我便还你一丈,几个婆子好相处,平时对张家也没少帮衬,在她的软磨硬泡之下,愣是让婆子们把五文钱收下了,把馒头跟菜也端回家去了。
之所以在给给了五文钱,是因为张瑾城告诉自家娘子一斗米养恩,一石米养仇,什么事儿只要做到问心无愧,不欠别人的就好。
其实王若善也明白这个道理,毕竟人心隔肚皮,说不定哪天就是农夫与蛇的故事了。
这头建房这在施工中,王若善又让自家男人找了一个,村里比较靠谱的木匠,拿着自己的图纸去打了一套家具,还有一些作坊用的。
之后又拖李守业在县上找了一家打铁铺子,打出了黄豆作坊跟马蹄果作坊需要用的工具,还有很多零碎八碎的物件。
李昭玉直接便把当初说好入股的二百两银子,给了王若善,她也不客气,直接收下了。
时光荏苒,日子过得很快,转眼的功夫,就已经是到了十二月初十。
建房的工匠队,在村民的热心搭手下,本身需要一个半月的工程,花了一个月零十天的时间,便将一座宅院与三间作坊建好了。
十二月十一这天,工匠队在张家吃完早饭,钱德直接把工匠队的工钱,给结清了。
工程完了,那面张瑾城托木匠师傅做的家具跟工具,也都做好了。
杏花在家里闲不住,主动就去了新宅院里打扫卫生,王若善瞧着新宅院已经被杏花给拾收拾的差不多了。
又让张瑾城熏了几日炭火,将墙上的水分蒸干一下,十二月十七那天,她便张瑾城跟钱守福,又找了帮忙建房子的汉子,将做好的新家具跟作坊里用的东西,都搬进去。
一切都准备妥当了,只待让张老三寻个黄道吉日,乔迁开业就好。
目录
加书架
打赏
送月票
设置
详情页
1
张月票
2
张月票
3
张月票
4
张月票
10
张月票